紀錄片電影《淺草的幸福吐司》,描述在日本的東京淺草,有一間名叫鵜鶘Pelican Bakery(パン屋ペリカン)的麵包店,只賣兩種麵包,白吐司跟捲麵包,但銷量卻是一般麵包店做80種,甚至是100種麵包才能可能達成的業績。從1942年開業,傳到現在第四代繼承者渡邊陸手中,已經營70餘年,最資深的員工「名木先生」已經在Pelican工作了四十年。鵜鶘麵包店如何以單純的2種麵包,抓住顧客的心,數十年來如此屹立不搖,對於日本飲食文化,或是對厲害麵包有興趣的人,推薦這部電影給你們觀賞。如有興趣可以加碼閱讀:【日本電影推薦】盤點2019日本感人催淚、懸疑驚悚、浪漫愛情電影!
♥電影省錢獨家方法:
麵包之於日本
帶領我們品嚐鵜鶘麵包的造型師設計伊藤雅子小姐,把鵜鶘麵包店的吐司,比喻成白飯。她說這裡的白吐司給她一種白米飯百搭的感覺,不論是烤箱烤或是烤網烤,還是用平底鍋煎,配奶油或是任何抹醬,都非常非常的美味,一邊吃會一邊打從心底讚嘆。日本是吃米飯為主的民族,麵包大約是1850年代的時候,當時因為打仗所以思考了如何攜帶緊急的乾糧,而飯糰很容易壞,生火煮飯又很容易被敵人發現,所以想到了麵包,這是日本開始接受麵包的契機。而麵包雖然是由西方傳入的飲食,卻改良成「日式的麵包」,柔軟的手撕觸感的吐司,對於西方國家的人來說,是非常驚艷的感受。
專注於兩種麵包
不論是紀錄片《淺草的幸福吐司》本身的呈現,或是「鵜鶘麵包店」對待麵包的製作過程,都體現了日本做事情專研仔細的文化態度。這部紀錄片,從春天拍攝到入冬,鏡頭下很仔細的捕捉做吐司的每一個過程,麵包師傅們把麵團捲起來,放進吐司模裡,每一個麵團的間隔,早已熟練地靠指尖確認。吐司烤好之後熟練的脫模,精準目測的把每一條吐司切成一樣大小的兩段,每一段都分毫不差的整齊排列在一起。「鵜鶘麵包店」一開始也做很多種麵包,但在市場競爭漸漸變大之後,他們決定減少麵包種類,然後加重於鑽研技術,把品質提升,才變成了現在只賣吐司跟捲麵包兩種的形式。
大家眼中的鵜鶘麵包店
片中訪問了很多鵜鶘麵包店週變得相關人們,有專賣以鵜鶘麵包的吐司製作成三明治的「飄香」咖啡店,兩間店互相介紹了很多的客人。還有也幫忙販售吐司的印章篆刻店,為了周邊想買鵜鶘麵包店的居民們,莫莫接下了「寄賣」的委託。還有渡邊陸東京烘焙學校的中島老師、維修麵包機器的師父,從每個人的眼中都看見了大家對鵜鶘麵包店,專心製作兩種麵包,鑽研麵包技術的讚嘆與尊重。也藉由造型設計師伊藤雅子小姐的帶領,從切麵包,把吐司烤出漂亮的紋路之後,隨意的抹上奶油與果醬的視覺過程,仿佛真的品嚐到了鵜鶘麵包店的美味。在拍攝過程中,一直遇到一位很常來購買的常客,當他接受訪問的時候他講了一段很有趣的話,「其實也不是特別好吃,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想一直很想再吃。」如有興趣可以加碼閱讀:最近有哪些好看電影?2019九月電影推薦
♥懶人包系列:
因為很愛吃,
所以喜歡觀察電影裡任何有關餐桌的場景,
致力分析每一場食物戲所帶出的含義。
也善於從女性的角度出發,分解出電影裡的社會現象。